刚恒毅与石头信﹙上﹚

3964

石头信的传说

200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得主是日本电影【Departures】(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影片中一条重要线索就是有关石头信的故事。

片中男主角Diago(达陡)记得父亲在他童年时讲过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还没有发明文字以前,人们以送给对方小石头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从石头的重量和手感,对方就会明白你的感受。比如,如果是一个表面光滑的石头,对方就知道你很高兴;从一个表面粗糙的石头,代表你对他们表示担心。”达陡也记得当年曾在海边与父亲互换小石头,并且父亲承诺每年送他一颗石头。没想到,在他六岁时父亲就抛弃了妈妈和他而离家出走。父亲的缺席成了压在达陡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使他一直无法释怀。

及至多年后,达陡在偶然的情况下得知孤身在远方的父亲去世的消息。在朋友的劝说下,达陡鼓起勇气去为贫寒的父亲处理后事。在分开父亲紧握的手指时,达陡惊异地看到他当年送给父亲的那粒小石头。就在这一刻,银幕画面上清晰地显示出父亲一直朦胧的面庞。

电影也许只是一个故事,但许多电影所反映的却是真实生活的另一种写照。

一去不复返

在主徒会刚好六岁的时候,在宣化创办主徒会的刚恒毅总主教离开了他深爱的中华大地之母,离开了他热爱的国度,留下他一向引以为豪的主徒神子们,让年幼的孩子――新兴的主徒会,在兵荒马乱的世道中浮沉。

与另一个几乎同时期成立的中国本籍修会耀汉会作个比较,耀汉兄弟会的会祖,比利时籍的雷鸣远神父是刚恒毅的好友,雷神父不但自己属于所创修会中的一员,还刻意改换成中国国籍,陪伴会士神子们直到天年,最后长眠于中华大地之母的土地上。两相对照下,这两个原本创会背景接近的修会团体,后来的成长过程却大相径庭。主徒会在父亲无法驻守家中照顾幼小的现实下,我们这些主徒怎样看待自己的会祖父亲呢?

2006年主徒会二十多位会士的寻根感恩之旅,走进意大利北部刚恒毅的家乡,亲炙父亲的足迹。 2011年我怀着一颗赤子心,再度来到父亲的老家,探寻父亲所留下的资讯,就是为了看清一些父亲的面容。七个月的时间,从我所接触到的材料中,父亲的面容逐渐清晰。

身去心尤系

回到刚恒毅和主徒会的关系。从搜集到的材料看,虽然刚恒毅的身形离开了中华大地,不能在中国他的主徒神子们旁边陪伴大家成长,但他的心一直惦念着中华民族,尤其是他的孩子们。他以各种方式支持主徒会:专人照顾,联络会士,财力支援,鼓励博学,安排服务。

1)专人照顾

刚恒毅离华后,安排专人照顾主徒会,特别是将主徒会托付给他的秘书高弥肃蒙席和他的继任宗座代表。根据《天主教主徒会创会史料》的记载:“高弥肃蒙席是本会恩人,从会祖离开后,由他来照顾初生的修会……”。他代替会祖的角色,每年的修会母院主保日与从各地归来的会士们团聚庆祝:“如有可能,在主保日时宣发暂愿,永愿,或续愿。几乎每年的这个主保日,我们都会很高兴地与可敬的高弥肃蒙席共同庆祝,他就像一个平日在外地做工的父亲,到了新年一定要回家团圆。”(Pighin, Bruno Fabio. Il ritratto segreto del Cardinale Celso Costantini (Venezia: Marcianum Press, 2012, 404-406页)

刚恒毅的继任人蔡宁总主教1934年赴华就任,在他给刚恒毅写的信中这样写着:“我刚到北京几天时间,明天动身去宣化,去那里祝圣几位神父,也特别是为了与主徒会爱玛坞会院取得联系,就像您写给我的,此时此刻这个属灵婴儿需要支援和鼓励。我相信这一消息会令您很高兴,在天主的助佑下,我决意遵循其会祖的路线,在将来的日子里扶持这一年轻的修会。” (同上,334页) 事实上,“他也常到宣化爱玛坞母院及北平会院探望。” (天主教主徒会创会史料,7-8页)

在刚恒毅给新中国时期宗座代表黎培黎主教的信中(1951年6月18日),表达了会祖的关心与焦虑:“留在中国的主徒会士们的命运如何呢?他们任由您来调遣,使他们尽量发挥潜能。请不要让他们无所事事。” (Il ritratto segreto del Cardinale Celso Costantini, 486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为主徒会会士张思谦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