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声神父的愿望

4054

马海声神父11927年刚恒毅总主教在中国成立主徒会时,马海声还是个大修士。若与一般的国际修会相比,刚起步的主徒会,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未来的发展,都不被人看好。

马海声修士选择加入主徒会的主要原因,在于这新兴的修会是个本土的修会:一个透过在地人,并以在地文化为媒介,向在地人传福音的修会。的确,无论是教友还是非教友,有什么语言及文化能比自己的母语及本身的文化,来得更自然、更容易融入呢?

马海声修士在主徒会晋铎后,先是在台湾传教,又到罗马深造,之后来到马来西亚在文冬公教中学当校长、在堂区做牧灵工作,最后全心投入于推动修会的圣召培育工作。拥有大学授业资格的马神父,始终不愿到大学教书,他坚持在教会单位服务,直接接触青年,培育青年,为教会储备人才。当他警觉到主徒会严重缺乏接班人之后,立即亲身投入于修会的圣召培育工作。

当时在马来西亚,教会神长强调在国内培育神职人员,并以槟城大修院为首选。槟城大修院以英语教学,而一向以华语、淡米尔语或东马原住民语等为母语的修生相对备感压力。在陶成的过程中,教会究竟是应该强调语言的掌握或是对于教会训导的理解?又该是注重学识的养成还是要修德成圣?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不只考验教会神长的智慧,也考验向应圣召者的意志力。时代的改革,无法一步到位,人要在历史大环境中纳入各种考虑,才有可能跳脱困境。

美国诗人佛洛斯特所写的《不曾走过的路》:「林中有两条岔路,我走的是少有人走的路,也因此有很大的不同。」马海声神父不顾教会神长及部分教友的异样眼光,选择了另一路条,决定持续把主徒会的修士送往台湾的大修院,接受以华语教学的方式来完成哲学与神学的培育、为晋铎前的陶成做扎实的装备。随着主徒会的修士陆续返回马来西亚晋铎,并对马来西亚教会提供服务后,过去对华语圣召的负面想法,才逐渐减退。

马神父走的正是少有人走的路,马来西亚的教会也因此有了很大的不同!东马的米里教区,不久后也送修生到台湾大修院接受培育;紧随于其后的,是甲柔教区、诗巫教区、古晋总教区及吉隆坡总教区等。随着世界各国逐渐重视华文与努力学习华语,马来西亚的教区主教及各修会会长,更陆续派遣华裔及非华裔的神父、会士到台湾或中国学习华语,好能更有效地服务华语教友。

无论是主徒会,还是马海声神父,确实被历史洪流冲刷过也冲击过。但一件事,只要值得做,就该勇敢地做下去。对马来西亚的天主教会而言,过去这一段历史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有时连身在其中的人,也不一定能够感受。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回头再看,才惊觉整个时代已经发生重大的转变。历史毕竟是相对公平的,那种回旋的力道,令人无法置信,但结果就赤裸裸地呈现在面前,连多说一句话也成了亵渎。

在马海声神父逝世多年后,再来看他的心愿,除了深感敬佩,也多了一分庆幸。因为有他的坚持,马来西亚的教会从此变得不一样!

2010
马海声神父2
2011
马海声神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