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主找到了我

357

余金忠神父(主徒会)

圣召分享和分辨

修道的萌芽

1997年9月1日,很高兴能够在马六甲阿依沙叻圣玛利亚堂参加汤彬程与曾集光执事的晋铎庆典;万万没有想到晋铎的这两位神父竟然是年轻有为的青年。因为在我的观念里一直认为要当神父的人通常都是年长或岁数大的人。在弥撒中我感觉到有一股力量冲进我的心、激起我的渴望,这鼓力量助我警觉到说,既然台上的那两位青年如此的年轻就愿意奉献一切为主服务,其实我也可以。就在这时起,我开始对修道生活感到兴趣,便开始寻找修会。

进入主徒会的背景

起初,我不晓得离家不远有一个修会团体,因此就往离家有200公里的吉隆坡去寻找。我找到的第一个修会是佳播昆仲会,也曾经在那里住了几天,并发现与那里的修士们生活在一起感觉很好,但是我总觉得这修会不适合我,因为他们是终身修士制,我的目标是要当神父。

直至有一天母亲将我的领洗证等资料拿去影印时,帮母亲影印的教友雅撒从妈妈口中得知我有意要去修道,她就马上告知我母亲说:其实离我们家约7公里路就有一所修院(座落于浮罗加东),并给了她修院的电话和地址,母亲下班回来就将此事告诉我。第二天晚上,我突然接到汤彬程神父的电话,他问我是否有意思要修道,并邀请我到浮罗加东小修院看看,我向他约好星期六下午见面。

在那个星期六下午,我就开车到那里,当时让我大开眼界,在浮罗加东小村里竟然有两座又大间又美丽的洋房。车子停好后就见到汤神父,满面春风的他就带我参观修院的四周,并介绍主徒会给我认识,当中也给我讲解有关神父的工作和修会的使命。

在离开之前,汤神父为了要让我对圣召有更正确的了解,他也送我两本书与主徒会的简介好让我回去阅读加深理解。读完了这两本《祢喂养我的羊群》、《成长的喜悦》和主徒会的简介后,确实让我更认识主徒会的神恩,并初步了解何谓“圣召”,之后就决定加入主徒会,因为我发现主徒会是属于一个神职修会,且其首要服务对象是华人;这也是我修道动机之一:就是为华人教会服务。

(初级圣召分辨)

修道动机

当我参加两位主徒会士的晋铎后,我感觉到被天主深深打动的力量,让我有很强烈的渴望要去修道。

另一方面,母亲也不断的鼓励我去修道,她让我意识到本堂神父年级也大了,会讲中文的华人神父越来越少,教友人数不断增长,需要更多的神父帮忙。

这就是我初步选择修道动机。

对婚姻的看法

婚姻生活不是我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我发觉婚姻生活会让我更不自由,要负担很大的家庭责任,且我也不太喜欢小孩。另一方面,我也觉得结婚会让我无法专心为教会服事。

对独身的看法

从小到大我都没有打算要一辈子过独身生活,因为我觉得独身很孤单,生病了没人照顾,并且也觉得自己比较喜欢也适合过团体性的生活。

心理的成熟

针对这问题,我都没有思考过,只觉得自己一切都很正常,没有什么的精神上疾病,所以为过修道生活应该不会造成什么大问题。

信仰生活

小时候就有母亲对信仰生活的叮咛与陪伴,让我很早开始就有个人祈祷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有养成参加主日弥撒的习惯。

人际关系

我觉得天主给了我一颗愿意学习的心,让我时时主动向他人学习与求教。另一方面,我觉得自己的个性也比较合群,所以在人际关系上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阻碍。

人生目标和价值

我觉得人生,如果都在充满世俗的社会里渡过,那太没有意思了,不如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天主,为祂服务,这样会更有价值。

重要抉择:要来望会的故事

在还未望会之前,曾面对两个重大考验和抉择。第一个是公司方面的考验,第二个是家庭方面的考验。首先是公司方面的考验与抉择,当我把辞职信交给经理时,他不接受我的辞逞,而且还劝导我慎重考虑,他和气地对我说,由于我今年的工作表现极佳,他准备向公司要求给我加薪和升级。另一方面,我也成功的考上了第二级汽车维修技术的执照。他继续劝勉我说,在这间公司工作前途无量。

听了经理的劝导之后,心理就开始觉得很慌恐。但是几分钟后,我还是勇敢地婉拒了经理的好意。因此,就在1998年2月13日离开了该公司。

其次是家庭方面的考验,当时我很想修道,但是又不敢向双亲表达,特别是因为我是家中长子。所以在还未向双亲表达之前,我先做了祈祷,求主赐我力量去表达。就在一个适当的晚上,大家用完了晚餐,全家人都坐在客厅闲聊,就在这时候,我勇敢的向父母说我要去修道,去当神父,没有想到他们没有反对,反而鼓励我去,并且劝我要刻苦耐劳,不可半途而废,尽量要成功回来。听了这些话后心里不禁的感觉喜出望外。所以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好好把握这得来不易的圣召。离职后,在家里休息了五天。就于1998年2月19日在双亲的陪同之下就到马六甲主徒会小修院开始我的望会阶段。

 

重新评估(圣召分辨)与调整

1. 修道动机:潜意识的修道动机

我自己也觉得在做圣召分辨的过程中,最难的一点就是找寻潜意识里的修道动机。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每年自己都会花一些时间做圣召分辨,但都发现所得到的结果都是属于修道动机,而非潜意识的动机。之所以愿意更深入的找寻修道的动机,有以下的几个理由:(以下的情况是最几个月发生的)

  • 我开始发现自己对修道生活感到乏味
  • 开始对遵守院规感觉有压力、不自由、被束缚
  • 开始对修会所给予的培育感到无聊
  • 开始对团体祈祷感觉乏味
  • 开始觉得修道很孤单
  • 上了培育心理学关于圣召分辨的方法论

针对以上的理由我坦承的要求院长给我再做圣召分辨。在整个分辨的过程中,我看见自己当初愿意修道动机是不纯的,只是一时的冲动和妈妈的鼓励而去修道,而非真正出于自己的意愿而发的那种愿意侍奉天主的心态。所以我觉得这也是造成上面问题出现的理由。

2. 对修道生活的看法

  • 从生理层面看:可以把“性”──这珍贵的礼物,奉献给天主,为祂守贞,并在人间实现和见证不娶不嫁的天国生活。
  • 从心理层面看:有一位更超越人性的终身伴侣──天主,陪伴和依靠,在祂内可以得到无限的安慰、无限的交托、无限的力量和资助。
  • 从灵性层面看:可以以福音劝谕的生活方式(贫穷、贞洁、服从)去彻底的爱主爱人。
  • 从社会和国家层面看:可以透过自身对福音价值观的认同和肯定,将之传播到社会、国家,以便让它们可以回归到最高根源(天主)。
  • 从教会的层面看:可以彻底的以耶稣生活的典范来见证天主对人的救恩,让更多的人归向祂。

3. 对婚姻生活的看法

重新做了圣召分辨以后,我对婚姻生活也有了积极面的看法。其实过婚姻生活也是一种圣召。

  • 从生理层面看:可以享受性爱生活,可以传宗接代。
  • 从心理层面看:有终身伴侣陪伴、彼此可以相互照顾,相互关怀,相互扶持、彼此鼓励。
  • 从灵性层面看:透过彼此的忠贞和相依为命,可以见证天主对教会忠贞。
  • 从社会和国家层面看:透过两性的神圣结合生育子女,可以让社会拥有更多的资源。
  • 从教会的层面看:可以让教会各个单位有量和质的增加。

4. 独身生活

除了对婚姻生活有较积极的看法外,我对独身生活也不例外。

  • 独身的好处:一家饱全家饱。
  • 从人性的层面看:可以独立自主,自我负责。
  • 从生理层面看:可以保持身材,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设计一个较适合自己的居家环境。
  • 从心理层面看:比较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可以让自己在心态上永远青春美丽。
  • 从灵性层面看:也可以专注在自己的灵性生活。
  • 从社会和国家层面看:可以当志工专心为社会服务,或当一个专业的教育家,终生专心做学术研究。
  • 从教会的层面看:可以比较会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教会活动,可以从旁辅助本堂做些牧灵探访等之类的工作。

小结:

因此,藉由以上生活方式的各个层面的积极探讨,我重新再回到自己与天主相遇的特别经验中,并用我生命中最真实的态度和祂同一条心,并把这个重新抉择──圣召的决定放在和祂相遇的领域中,由祂来带领我做抉择。

借着这种的分辨让我看见以上三种生活模式都很好,都是圣召,但我仍然愿意把婚姻生活、和独身生活奉显给祂,并选择以修道生活来回应祂,原因是“我深深体会到被祂爱的经验,祂因为爱我创造了我,因为祂爱我才召叫了我,因为祂爱我,祂让我感受到我在祂眼中是那么的独特,那么的宝贵,那么的可爱”。所以我愿意以福音劝谕的生活方式(贫穷、贞洁、服从)来回应祂。

此外,找到了这动机以后,让我对奉献生活有全貌的改变、让我重新肯定我的圣召价值和神圣性。

这动机也促使我真正的去落实我对天主的自由答覆,即愿意以三圣愿的生活来回应祂。

最后,这动机也推动我重新认同我所加入的修会的神恩、使命和陶成课程

5. 人生的目的与价值

我的人生目的就是回到天主的怀抱,祂是我的最高价值,因为祂爱我,祂爱我比祂爱自己更多。祂爱我创造了万物让我可以享用。

6. 心理人格的成熟

回想当初,我发现自己其实都忽略这一方面的考量。但是入会后,经过了一番的心理的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被很多的结所捆绑,导致我在修道的过程中很多方面的阻碍。但当这些结渐渐的被解开以后,我觉得自己的人格渐渐的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讨好人走向实现自我,由自卑走向自信等;当内在心里的阻力渐渐的减少了,让我觉得我的修道生活可以越走越轻松,越走越踏实,越走越喜乐。

7. 信仰生佸

和过去相比,我觉得自己的信仰生活比较成熟,过去只知道祈祷很重要,而不了解祈祷的重要性何在?目前多少也了解了,祈祷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我们和天主建立关系、藉由祈祷可以帮助我回到天主内去感受、去经验祂对我爱的经验。

8. 人际关系

过去我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比较停留在表面上,也比较属于讨好性层面的人际关系。目前由于心理上的结渐渐被解开,也学习了一些较健康的沟通技巧如:同理心积极的倾听,沟通五部曲(知觉、解释、感觉、结果、期望)等。藉由这些技巧,让我的人际关系被提高到一个更加真诚的关系。

9. 对修会的归属感

当初,入会的动机忽略去反省,入了初学才开始探讨。但是我觉得当时对“归属感”这字眼的理解不清楚,所以所反省到的结果也比较外在,只是觉得既然加入了修会,理所当然地修会是我的家。

现在呢,我觉得修会不只是我的家。我认同、并且相信这个团体是我生命的一部份,它可以给我身心灵等个层面支助,好让我可以藉由这些的支援、团体的神恩与使命等来愈显主荣,成己成人。

对自己圣召的深度反省和认识(圣召分辨)

回想一下,加入奉献生活的行列也有十五年了,我发现自己在最近这几年走入奉献生活的轨道后,让我重新对自己在追随基督的动机上,可以做更内在及更深入的探讨和分辨。发现修道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有喜悦,亦有艰难坎坷的时候。修道虽然如此不易,我也不退缩,幸好有主徒会-这个家为避风港,更有耶稣长兄的倍半。

1. 对“主徒会圣召”深入的了解

过去藉由修会长上每周所安按排的对修会精神之探讨、对会士的本质,即过三愿生活的分析和讨论的探讨等。透过这些课程让我对自己目前的所追求的圣召的身份,也可以做进一步的认同和较清楚的了解。目前已不再停留在了解的地步,在牧灵的岗位上已经渐渐的可以活出主徒会圣召特色啦,但有待继续努力下去。

2. 智商

过去常常觉得自卑,觉得自己很笨不会读书,学校成绩考的满江红。自从修道后,藉由一些辅导的课程,有机会回想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从中发现自己其实是不笨的,只是小时候由于家境贫穷,父母得出外赚钱,而没有时间看顾我的学业。所以从小就没人教导我读书的技巧,导致考试成绩是满江红,所以不是因为我笨所以考的不好。辅导老师带我了解这根源问题之后,我渐渐在课业上有信心,也不会觉得自卑了,反而觉得自己也是蛮聪明的。所以在念神哲学方面也不会遭遇太大的困难。在对一位神父的基本能力要求上如:讲道、做伦理判断或为了迎合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也可以常常充实自己等,不会有太大的阻碍。

3. 祈祷生活

记得到台湾的第二天,会长就送我一套全新日课,并嘱咐我说:“这就是你的终身伴侣”。最近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身为一位会士不可忘记祈祷的重要性。因为唯有透过祈祷可以加深我和天主的关系。祈祷可以让我的心不断的皈依、整合在祂内,并在祂内吸取生命的活泉和力量。有了和天主的亲身祈祷经验后,我可以将之用来带领他人一起皈依。就如耶稣一样,祂和天父有一种生命性共融的神圣经验,这经验让耶稣愿意全照天父的旨意来为人类之罪做赎价而自我牺牲,以爱的见证来吸引众人归向祂。

另一放面,我反省到在这充满世俗的时代,要维护自己的圣召除了拥有人格之成熟外,也不可忽略仰赖天主的恩宠助佑,毕竟人还是有限的。

4. 心理的健康

我觉得“人”是一个整体,故如果从身心灵的幅度看,三者在“人”身上是不可分割的。因此,我个人认为,修道人应当要有基本的心理健康。否则的话会有很多的情绪上的不稳定的问题。

为我个人而言,每天要勇敢面对自己,勇敢接纳肯定自己长处,也更勇敢承认接纳自己的软弱处,不断让有机会划向深处,去找寻那些影响和造成我在团体中人际关系的阻碍、对修会归属感之认同的阻碍、对活出圣愿生活的阻碍等问题。找到之后,带着谦虚的态度到耶稣面前一一的求他协助调整,慢慢的斩草除根。我反省到如过自己心理上不健康,我在灵性上也很难健康。

举例子来说:我发初愿后就加入了暂愿修士的团体;起初我在这团体表现很能干,我很勤劳做家事,如果发现别人不愿意打扫,我会自动的去帮他做,日子久了之后,我发现自己已变成了他们(学长修士)的利用工具,只要他们不想做的事情就会推给我做。当时我很气但是不敢发言,就自我安慰说:“为了爱我的弟兄,为了天主我就去做,天主会看到我的苦心。”日子再过了一些,我觉得天主根本不爱我,祂都没有看到我的苦心,每次都要我帮人背重担,自己的重担也很多了,还要帮人家背。直到新任院长慢慢带领我回到自己去看事情的真相,其实我更本不是活出兄弟间健康的爱,而是一种不健康,退缩的爱。换句话说我是在害了他们,助长他们继续依赖我……等。往更深处去反省,发现是我的自信心太弱了;再往更深处探讨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发现问题的根本点;之后再从这里做治疗。

5. 五官

感谢天主让我五官健全,故在考量圣召这方面不是一个阻碍。

结论:

我觉得在修道过程中,修道者如果可以尽量的带这谦虚的心勇敢面对自己的“真我”,并愿意划向深处去探讨、追随圣召各个层面的修道动机;如此来对他会对自身的圣召会更加的清楚、更加客观、也会更加有意愿的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