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

64

记得在我晋铎的第一年,有一位在旅行社任职的教友通过电话,提及公司所办的罗马朝圣团正在找一位随团神师,并询问我的意愿。我没有答应,不是我没有意愿到罗马朝圣,而是我认为自己刚晋铎不久,年长的神父理应比我更优先获得邀请。至于后来是否找到神师,我倒已不记得了。

晋铎后第十一年,出于修会会务的需要,我独自一人首次前往罗马,会内弟兄前来接机,并有机会住在自己修会的会院里,且一住就是三个月。当时,在罗马共有四位主徒会神父,其中一位是院长,另三位则在念书。由于自己不会说意大利话,到教廷办事时,就由会内弟兄陪伴,协助沟通。偶而遇到会说英语的神长或职员,就直接以英语会谈。

修会的事务处理好了之后,我尚有相当长的时间可以待在罗马。我先在会院里,长时间阅读相关的书籍,以了解在罗马市附近各朝圣地、古迹的历史背景、所在位置,以及所该搭乘的公共交通工具等等。由于事先掌握了相关资讯,虽然是一人独行,倒也不曾有任何困难。每日早出晚归,到近百处的圣堂、名胜古迹朝圣及参观。我想起主徒会会祖刚恒毅枢机,早年在罗马念书时,也常到各圣堂朝圣及观摩,为能强化自己的艺术素养。我称不上有艺术细胞,但我喜欢艺术。

我喜欢圣伯多禄大殿。从远处眺望,它像是一位慈父,伸展着双手,欢迎子女的归来。广场上熙来攘往的人潮,好像不辞辛劳,追寻那一声细语:“凡劳苦和负重担的,你们都到我跟前来,我要使你们安息。”﹙玛11:28﹚我喜欢坐在它双臂处,身子倚在大石柱上,看着来自各国的旅客与朝圣者,想着「往传普世」的叮咛。低飞而过的鸽子、向上倾吐活水的两口喷泉,构成一幅既安祥又富有朝气的画面。

步入圣殿,人潮依然不断,我找到两处寂静之处:圣殿右后侧的明供圣体小堂及右前侧的告解区。我喜欢在圣体小堂静坐,对时间的流逝不曾在意。圣体光前常有一、两位修女轮值守圣时,不时也有教友及神职人员进来祈祷或朝拜圣体。这里好似与外界隔离,门口长厚的布帘把人潮声阻隔在外,冉冉上升的乳香,引领人归向天父。

离开圣体小堂后,我喜欢到告解区,在众多的告解亭中,寻找提供英语或华语服务的告解亭。办告解的人不会太多,我在圣伯多禄大殿内办了和好圣事,透过神师的口,获得天上的祝福与力量。

步出圣殿,再次坐在它的臂膀处……。罗马看似遥远,现在却在眼前。虽然我不曾刻意寻找它,但遇见了,喜悦依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沁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