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徒会马来西亚会省

3925

主徒会在马来西亚的发展,正如修会自1927年成立以来的发展一般,也经历过不少微风细雨。第一阵风雨,把会士从中国的察哈尔省吹到了印度尼西亚、台湾、马来西亚、美国及罗马等地。

这些飘落在各地的会士,开始落地生根,一方面适应当地的文化习俗,一方面开创文化事业,以「效忠圣座」与「热爱圣体」为修会精神与历史传承之核心,展开牧民与福传工作。阵阵的微风细雨,引导各地的会士继续扩展,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外发展。

主徒会在马来西亚近六十年的发展,可约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草创期﹙1957-1974﹚,第二个阶段为茁壮期﹙1975-1999﹚以及第三个阶段的派遣期﹙2000年迄今﹚。

主徒会马来西亚会省

一、风雨生信心的草创期

在草创期,会士的流动性颇大。曾有一个时期,约有十余位会士,分别在文冬公教中学执教及西彭亨作牧传工作。这个时期,会士的衣食住行颇为困顿,更因流动性频繁,只能专注于堂区工作与学校工作,而未能在培育会士方面多费心力。

1963年,在公教中学当校长的马海声神父成立了文冬公教青年会,与其他会士一起照顾教外青年,引领他们进入教会,为华人教会增添了许多生力军。

二、稳步向前行进入茁壮期

主徒会士先后转往吉隆坡、八打灵以及马六甲。随着第一批本地会士﹙黄怡川神父及余保禄辅理修士﹚返回马来西亚服务,修会才有能力积极地建设八打灵圣依纳爵堂及主徒会马六甲培训院,并将望会生送往台湾接受培育。当时,在马来西亚服务的会士只有五位:即马海声神父、张九明神父、徐加志神父、黄怡川神父以及余保禄修士。

在茁壮期,圣依纳爵堂及马六甲培训院,先后落成,并有十余位会士陆续晋升铎品。随着这些会士陆续加入福传的行列,修会得以有计划性地进行牧民工作以及会士的再培育。1991年,修会与一群平信徒共同成立了芥子福音传播中心﹙芥子心﹚,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上掀开了新的一页。修会结合了平信徒的力量,积极地对外传教。几年后,又成立了光仁服务中心及刚恒毅研究中心。

三、传教不落人后的派遣期

主徒会是个传教修会,为向外福传,主徒会士在文学、社会、科技和知识方面,应具有一般知识分子的水平,才能担负起修会的福传使命。因此,会士的再培育,成了修会的既定政策。与修会合作多年的平信徒团体,也配合修会再进修的方针,积极推动〈万人读经运动〉,特别透过「小盘石圣经课程」,汲取圣言的活水,得以因阅读圣言而改变生命。

修会派遣会士进入槟城教区服务堂区;而在堂区服务及培训院的会士,再次专注于青年事工,为教会青年提供灵修辅导与生活指导。

身处马来西亚多元文化、多元种族、多元语言环境的主徒会士,比较容易融入其他地区的传教工作。自2000年之后,大马会省配合总会的征召,陆续派遣会士到台湾、加拿大等地服务。

四、生生不息为主工作

主徒会马来西亚会省的会士,正如当年被耶稣派遣的门徒双双成行,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服务或进修。

环视今日修会所拥有的一切,皆为天主所恩赐,主徒会身为天主的器皿,唯有尽己所能地以爱还爱,方能满全「生命的本质在于创造,存在就是存在得更多」。无论身在何处,更愿能如主耶稣所说的:「我来,却是为叫他们获得生命,且获得更丰富的生命。」﹙若10:10﹚